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河南林州:小城市如何锻造大企业?

经营之道:

凤宝管业总经理肖永忠:虽然连轧钢管技术是源头引进了德国Meer技术,再通过我国太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消化之后的国产化第二代技术。但是,在这基础之上,结合现场的操作,70%-80%工艺技术都是由凤宝管业自行研发。

龙鼎铸业设备经理郭学军:目前龙鼎铸造已经实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全是自动化的铸造。生产的铸件虽然比较小,但都比较精密,都是生产刹车部位的制动钳体、制动盘,安全系数比较高,对材质、表面切线和铸件的生产能力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控制流程这一块做得比较好。

采掘分厂厂长郭建斌:林州重机快速成长,得益于生产产品的不断完善,现在是“四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提升机,另外还有液压支架,具备较强的综采设备成套生产能力。

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目前在国内电子级玻纤及制品项目都是一些大的央企所垄断,而我们有信心与之抗衡,原因首先是我们有成本优势。其次,我们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主要生产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后我们拥有这个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

中农颖泰董事长助理刘扬科:现在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尤其在畜牧业,从事研发的单位非常少,做原创性研发的就更加少。而中农颖泰的微生态和抗菌肽产品都是做原创性研发。80多人的研究团队在做研究,然后投入生产,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这么做。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86亿元,增长8.6%;工业增加值完成137.8亿元,增长8.8%。相对来说,这样的二三线小城市为什么出现了几家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企业?8月1日至3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林州当地五家本土民营企业,发现了他们的成功之道。这里所说的成功并不一定就是企业实现很高的利润,很有发展前景、能够维持在业界长期的发展也可以被称做成功。

就像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描述家庭时所说的一样,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这些公司成功的道路也是相似的,那就是注重科技创新。但这些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保障,都掌握了地利(地方政府支持)、天时(抓住市场发展)、人和(企业管理有效)这三个秘诀。

地利:政府政策层面支持

8月1日下午到达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建国告诉记者,上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相关负责人也来过,准备和林州市政府在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力建一个新材料研究所,由林州市政府提供一些前期的帮助。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了意向,正在谈具体细节。

“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研发中心,是为了进一步把科研院所一些新的技术嫁接到林州,促进产业结构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智勇说,此外还引进人才。这主要是依托各个企业,一方面各个企业在全国各地都会组建一部分研发团队。另一方面,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也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外地引进一些退居二线的老专家,或者是一些科研院校、大专院校的博士硕士到林州做技术管理或者经营管理。

林州市的工业基础很雄厚,但工业多以资源类型的产业为主,所以和一些科研院校的在研究所方面的合作,就成了林州市政府方面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上所做的主要工作。

在林州,有一个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那就是中农颖泰,专业从事微生态和抗菌肽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用于生产绿色无抗的饲料,兽药制品等。

据公司董事长助理刘扬科介绍,中农颖泰是在2008年注册,2009年建厂,2010年投产。从2010年投产到现在3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团队从20多人到现在的600多人,在行业内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刘扬科的自信得益点就在于创新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很明显。

“我们的研发单位是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在中国农业大学有80多个博士与硕士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同时,我们刚刚引进了一个国家的‘千人计划’。”刘扬科介绍,现在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尤其在畜牧业,从事研发的单位非常少,做原创性研发的就更加少。而中农颖泰的这两项产品都是做原创性研发,80多人的研究团队在做研究,然后投入生产,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这么做。

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据刘扬科介绍,目前公司已经获得的专利有3项,正在申报国际专利的有1项,正在申报国内的专利有4项。而且很多专利的申报主体都是中农颖泰林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除了中农颖泰,光远新材也是林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董事长,李志伟很清楚人才对于高新技术的贡献。“目前项目的技术主要依托的是设计院,但电子纱技术都掌握在各自厂里面。我们的总经理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他原来在东莞做了中国第一条电子纱。现在是到我们这总负责技术。另外,我们在重庆,台湾,还有台湾和美国的合资企业里组建了一个团队。目前核心的技术人员大概有20个。”

其实在林州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并不少。

在林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未金林眼里,除了中农颖泰和光远新材,他一定不会忘了提及林州重机。在林州煤机领域,林州重机是一厂独大。在全国,林州重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煤炭综采机械设备供应商。据悉,重机集团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安阳市唯一的一家企业。申报的“林州重机图形”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安阳市“零”的突破。

作为煤机行业高速成长的标杆企业,林州重机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从支柱到支架到刮板机再到掘进机,完善成套化战略。

源于这种思路,2011年采掘公司组建,主要生产采煤机和掘进机。林州重机采掘分厂厂长郭建斌作为林州重机的老员工,在重机机厂已经工作了25年,见证了这个公司从十几个人,几百个人,到上千人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不断完善,现在是“四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提升机,另外还有液压支架,具备较强的煤炭综采设备成套生产能力。

未金林告诉记者,林州重机在北京和郑州都有研发团队。在郑州CBD,有几十位专业的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那么,研发人员从哪里来?郭建斌笑着说,其实采煤机支架在国内属于成熟产品。因此林州重机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从大的国企聘请成熟的研究人员过来研发,研发人员现在占所有人员的5%。

“现在研发人员都在北京、郑州、徐州这几个地方。在徐州,我们和徐州矿院、徐州矿大在提升机方面合作研发。而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的研发主要在郑州。”郭建斌说。

尽管林州市的资源类型企业众多,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林州市并不是一味地发展高科技产业,而是“搞好规划,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同时按照‘提升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这个总体的目标来指导。”李智勇说道,除了林州重机从原来的锻造企业到现在能够产生成套自动化设备的一个上市企业外,凤宝管业也从原来一家炼铁的企业,后来逐步发展成炼铁炼钢,然后做出钢胚之后再做油井管等无缝钢管,产业链条从初级的粗加工逐步拉伸到一个附加值比较高的成品。这些成效都是政府在好多年前就做好的规划,努力往产业升级上引导。

凤宝管业作为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的下属支柱企业,也是河南省内最大的专业生产无缝钢管的生产型企业。现有职工1000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名。还建有省级无缝钢管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有100多名。

在全国形势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凤宝管业通过自身挖掘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个年产80万吨的油井管的生产能力,基本上消化了凤宝特钢生产的钢。“因此,在去年钢铁企业位列全国A股上市的企业亏损前十名的情况下,凤宝管业还是保持不亏损,运作得很不错。”未金林对记者说。

159连轧项目作为凤宝管业的核心项目,据了解,也是安钢集团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进一步落实河南省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高端无缝钢管基地的重点项目。该项目2010年7月动工,2011年11月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主要生产油井管、油井套管、高压锅炉管、液压支柱管和汽车半轴管。可实现年产量50万吨,销售40亿元,实现利税4个亿。

此外,凤宝管业的按单式生产,也很好地解决了公司去库存化的问题。据肖永忠介绍,今年7月的销售量大概是51000吨,由于月初时东边线路改造,产量只有4万多吨。“但实际上公司每个月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产销平衡。现在库存在2万多吨左右,相当于我们不到半个月的产量,是一个在制品正常的周转。”

作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凤宝管业也在自主开发了各种品种。方保明介绍,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优特钢、高端管”强企之路,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新疆、河北、山东等地的石油、化工、煤矿、机械等企业,去年开始挺进国际市场,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及北欧一些国家的石油企业。

当然,这些企业取得如今的成绩,除了自身的科技创新外,也离不开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李智勇表示,除了产业上给予规划指导外,对凡是符合政府规划的项目资助之后,在土地供给、环境容量配置、税收,以及其他综合服务上给与全力支持,促使这个企业向产业链条的更高层次发展。

天时:产业和市场有效结合

如果说凤宝管业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建成的高端无缝钢管也是属于传统产业,那么作为安钢集团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项目光远新材从事的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

据了解,2012年,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为增加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决定成立光远新材,新上了电子级玻纤及制品项目。产品主要定位是电子纱和工业纱。电子纱可用于织电子布,用于集成电路板,能广泛运用于电子产品中。同时,由于产品需要经过矿物质熔化、拉丝和加捻等过程,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绝缘不导电、耐高温、强度高和耐腐蚀。工业纱还可用于工业材料,环保玻璃材料,包括一些窗帘、壁纸和结缘套管等。玻纤的产品细化程度比较高,种类非常多。

李志伟在记者8月3日到访的前一天晚上刚从深圳回来。刚从深圳回来的他很高兴,据他介绍,他这次出去实际拜访了几个工业纱的客户,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后,证明了目前市场对于这一产品的需求很大。

据李志伟介绍,目前在国内电子级玻纤及制品项目都是一些大的央企所垄断。但李志伟很有信心与之抗衡:“首先是我们现在有成本的优势。现在是投资的低谷,投资相对要省一些。我们这个项目建设总规模为年产10万吨电子级玻纤纱和一亿米电子布,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年产3万吨电子级玻纤纱和4000万米电子布。目前的投资在6亿左右。要是在投资高峰期,要是央企的话,得10个亿。”

“其次,我们的优势就是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主要生产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志伟介绍到。

曾经李志伟郑重地把一块耐火材料砖砌入窑炉,宣布了河南省首条玻璃纤维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这个花费1个亿打造的池窑,成了项目最核心地带。经过窑炉融化熔料成玻璃液,顺着通道再往下流。而记者走到玻璃液应该流入的地带却发现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原来是要等8月16日到货的日本进口的拉丝机设备。

再进入到加捻车间,就能看到两边隔开的捻线机,虽然外形很相似,但却略有不同。一边已经安装完成,另一边还在安装。“安装完的是国产的20台捻线机,还没安装完的是法国进口的70台捻线机。”为什么要采购两套设备,李志伟解释是出于几方面的考量。一是由于当时工期的问题,担心法国的捻线机工期赶不上。二是想着生产第一条线定位高一点,尽量选用进口的设备。到第二条线生产时再试验一下国产设备出来的产品和进口设备到底有多大差距,做做比较。因此,第二条线生产时国有化程度可以更高一点。

对于科研投入,李志伟表示,现在第一条线主要以稳为主,重点能够确保顺利投产,因此,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成熟技术。“只要第一条线稳定投产了,下一步也要重点考虑研发技术,考虑生产更细的纱。9微米以下叫电子纱,目前我们第一条线计划是9微米到7微米。等第一条线稳定之后,第二条线会考虑5微米的纱。”

李志伟说,按照工期计划,窑炉将在这个月点火,熔炉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逐渐升温,升到1500度左右。而拉丝机和捻线机在9月底就能全部安装调试完成,然后就可以作业了。“现在就希望能够顺利投产,正常运行,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

同样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但中农颖泰的步伐就比光远新材稍微快一点。据介绍,目前中农颖泰已经投产的是微生态。酸奶里面乳酸菌就是微生态试剂。现在已经解决了耐热稳定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此外,在国内抗菌肽的研发生产方面,中农颖泰相对来说做得比较靠前,目前已经在实验室实现了小试,得到了99%的纯品,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品。

中农颖泰的注册资金是7100万,前期的投资一共有5个亿。谈及回报,科研出身的刘扬科心里很清楚,抗菌肽和微生态都属于生物技术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前期的研发投入非常大,而回报都需要等待。不仅研发需要时间,而且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让人们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目前的话,投入是大于产出。”不过,好东西是不怕等的。“去年我们有500万左右盈利,基本上实现了盈亏平衡,而根据现在的市场预计,今年大概有3000万左右的回报。”

而能克服眼前的利益,追逐长远发展的考量正是对生物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在跟记者交流时,刘扬科神采奕奕,“21世纪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就是生物产业,特别是我们研发的微生态和抗菌肽。在去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一个中国的生物产业规划,其中就提到了要把微生态和抗菌肽列入下一步的重点发展对象。”

此外,刘扬科说,社会发展需求对抗菌肽的需求也很大。这两年国家对于药品的查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耐用药。人们对于抗生素的依赖特别大,大量用了以后,也产生了耐药性,还有药物残留问题。而在畜牧领域主要是药物残留,威胁食品安全。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用药比较泛滥,有个统计显示,美国人均的抗生素使用量大概在10克,而中国却在138克。

“现在整个学术界、研发界对抗生素的替代品、药物的替代品研究都比较热。我们在抗菌肽领域的研发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刘扬科说,目前我们的抗菌肽产品计划申报国家的一类新兽药。年底就应该就可以拿到一类新兽药临床前的卫生许可。明年就进入临床试验。将来在兽药、食品防腐剂、化妆品、保健品,最终到生物医药。

人和:企业内部管理到位

除了外部政府和市场的因素外,最后一个影响企业获得成功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而在工业生产领域,注重工艺、流程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法宝。

凤宝管业的总经理肖永忠告诉记者,虽然连轧钢管技术是源头引进了德国Meer技术,再通过我国太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消化之后的国产化第二代技术。但是,在这基础之上,结合现场的操作,70%-80%工艺技术都是由凤宝管业自行研发的。

“做这个工作就得很操心,一旦操作不好,就会影响管子的质量。整个车间里只有限动小车,平常都叫限动或齿条,这一部分是属于半自动化加手动的设备,其他都是全自动设备,所以我还得控制这个流程的运转。”23岁的陈涛宇是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的操作工,长得一脸帅气,但工作时表情却很严肃,在与记者一边交谈时,眼睛还一直注视着眼前的两个显示屏,手还不停的在操作按钮。

在车间中,有一些这样的有志青年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着。和陈涛宇同处于一个操作室工作的还有跟他差不多年纪的电工侯志帅,但侯志帅却只能偶尔享受半个小时空调室的清凉。“我的工作就是通过监测电流来看机器的运行状况。今天过来主要是之前他们说有一个问题,让我注意观察电流,所以我在这里注意观察一下电流。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现场。”

侯志帅口中的现场,就是操作室外的159连轧分厂热轧车间,机器轰隆响,火红的钢管从流水线一根接一根地传递过来,散发的热量令人直冒汗。

侯志帅和一些看护工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现场检测元件,查看电器的运行情况。一有问题或是脏了,机器一有时间停下来就马上过去修理或擦拭一下,让自动设备能更好地运转。”

跟记者没说几分钟,侯志帅又回到现场去了。算上侯志帅,偌大的生产车间也就只看见几名工人在走动,“这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自动化仪器都是从德国进口,车间里很难看到工人。全厂一个班也就是100多人。”公司办公室主任方保明告诉记者,生产线采用了当前世界最先进的连轧钢管技术。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林州工信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总体感觉,成效还不是太大。”未金林很中肯,他说,毕竟从国家来讲,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推进工作非常难。但是林州还是做了一定的尝试,也有一定的成效。龙鼎铸业就是其中的企业代表。

龙鼎铸业原来做铸造,后来增加了精加工。产品原来是跑市场,后来是大厂配套,然后逐步出口海外。一边看着操作屏,一边还要把砂芯放进造型机,正在很认真工作的是今年25岁的造型工陈志伟,别看他年级轻轻,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做了4年时间了,现在是龙鼎铸业的主操作工。

“这个工作只要专心,把机器调整好,没有什么难度,也不会觉得太辛苦。”陈志伟告诉记者,就是必须要出好型,把砂芯放到位。这是我们产品的核心部分。这边造型不好了,后面出来的铸件都不行。

龙鼎铸业的设备经理郭学军告诉记者,铸造工艺在国内来说比较成熟,但不同厂有不同厂的特点。目前龙鼎铸造已经实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全是自动化的铸造。生产的铸件虽然比较小,但都比较精密,都是生产汽车刹车部位的制动钳体,制动盘,安全系数比较高,对材质、表面切线和铸件的生产能力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控制流程这一块做得比较好。

据未金林介绍,汽配在林州起步得很早,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共有559家,铸造企业有310家。“起步早,但是发展慢,没有龙头企业。而且,林州汽配主要是以载重车的配件为主,能做到高端轿车配件的企业并不是太多。龙鼎现在是已经转向轿车配件。”

来到龙鼎铸业的精工分厂,未金林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如果林州的制造业都是像这个精工厂一样,那么产业转型就完成了。与铸造厂黑呼呼、机器闹哄哄相比,龙鼎铸业的精加工厂就显得及其干净,工作环境比较安静,现代化很多。

去年8月投产的精工分厂,为了实现高科技的生产,专门聘请了两位台湾本岛的高级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指导。其中一个是精工分厂经理徐进益,主要负责管理。

徐进益告诉记者,这个厂其中一个产品是生产转向节,一共是20台台湾的机器。整个厂转向节的生产一共4条线,可以做4个产品。“现在准备生产的是S6转向节前后左右。由于都是自动化生产,所以,10台机器4个人就可以,如果效率高的话,3个人就可以。只要把程序编好,工件放上去,门一关,它就自动开始做了。”

拿着一张皱皱脏脏的图纸站在操作屏前的是转向节组组长王经伟,他正在编程。“手里拿的是客户给我们提供要求的图纸,但因为客户提供的图纸有很多尺寸看起来不方便,所以我们在下面做我们的制成图,然后根据客户要求的公差再进行压缩,尽量达到客户的要求。”

王经伟来龙鼎铸业已经10年了。一开始在老厂做补车,再转做数控,再转做现在这个数控机床。“现在一个小时就可以编出一个程序。如果尺寸稍微有一点调整再编,最多2-3次就可以调好。”

在王经伟编程时,一旁指导的是精工分厂厂长詹荣宗,他也是台湾人,主要负责技术。今年43岁的詹荣宗做数控已经二十几年了。“最早的时候在台湾自己开过这个精工厂,后来在昆山某家台资企业工作了两年。之后徐总找我才过来。”

詹荣宗说,刚开始来精工分厂,那时没有技术员,当时从昆山工作的企业带了3个技术员过来,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慢慢培养,学习数控方面的程式编程,现在可以稍微编程的技术员应该有接近10位。现在已经慢慢步入轨道,一些技术员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除了转向节,精工分厂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品就是刹车盘。徐进益告诉记者,现在这两个产品主要主要是跟、江淮,还有重庆的一家组装厂合作,现在订单都做不完。(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马志强/摄)

龙鼎铸业铸造厂工人在作业

龙鼎铸业造型工陈志伟在造型

目前中农颖泰已经投产的是微生态。酸奶里面乳酸菌就是微生态试剂,现在已经解决了耐热稳定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光远新材工人在施工,预计九月底投产。

林州重机生产的掘进机

凤宝管业通过自身挖掘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个年产80万吨的油井管的生产能力,基本上消化了凤宝特钢生产的钢。

林州重机生产的掩护式大采高液压支架

中农颖泰生物发酵设备

高温下工人在车间里辛勤工作

凤宝管业159连轧分厂热轧车间

质量成就品牌,图为一线员工在追求工作的高质量。